图为联欢晚会现场。陈静 摄
晚会现场,来自中国和越南的政府、企业、民间代表齐聚一堂,共赏由云南省红河州歌舞团、国门文化群众文艺队、越南老街省民族艺术歌舞团、越南莱州省艺术文化中心等演员带来的歌舞、杂技表演。
春节是中越两国共同的节日,中国即将迎来兔年,越南将迎猫年,兔、猫两只巨型玩偶成为晚会的焦点,表演节目、送出祝福,吸引无数嘉宾、市民合影留念。
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省红河州有3个县与越南老街省、莱州省山水相连,边境线长848公里。2017年至2020年,中国河口与越南老街连续四年举办跨国春晚。
2023年中越跨国春节联欢晚会暨边民大联欢活动由红河州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越南驻昆明总领事馆、越南老街省人民委员会、越南莱州省人民委员会共同主办。活动于1月18日至19日分别在河口县、老街市举行,其间同步举办中越党政代表团春节互访和会谈会晤、招商推介、跨境旅游和经贸考察、新闻工作交流等活动。
“随着两国疫情防控措施相继优化调整,曾经沉寂的中越边城迎来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红河州副州长许高红在18日举行的招商推介会上表示。作为1月8日河口口岸恢复通关后当地召开的首场招商推介会,10对中越企业线下签约,总金额4.37亿美元;12对中越企业线上签约,总金额5.93亿美元。
“口岸开放后,希望有更多机会邀请中国企业到越南考察,组织越南企业到中国了解市场,双方携手合作,实现共赢。”越南宝儿进出口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阮春碟曾在云南师范大学学习,如今在越南从事物流及进出口贸易。他说,越南和中国的文化有诸多共通之处,此次受邀参加边民联欢,提前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我在中国的生肖是兔,在越南的生肖是猫,即将迎来‘本命年’。”在河口生活的越南人潘氏春秋已与中国丈夫养育了三个孩子,她说,“越南是我的故乡,中国是我的家。希望两国进一步深化合作,让两国民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完)
陕西临潼:“兔子哥”的致富经******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三合 2月1日清晨,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浩民养殖场上班的何寨街道村民陆续走进厂区,经过一系列消杀防护,在兔舍中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这几天正是种兔产完兔仔需要精心照顾的关键阶段,大家伙儿都忙着伺候兔子‘月子’呢!”浩民养殖场负责人付红伟介绍,养殖场除了常见的伊拉、伊高乐、大耳白等肉兔类品种,还有荷兰侏儒兔、迷你垂耳兔、熊猫兔、花巨兔等宠物兔品种。 “每只种兔平均每45天就可以产下10只左右的幼兔,幼兔出生65天至70天后能长到4斤半至5斤半,就可以出栏了。”讲起这些日日挂心的兔子时,付红伟有说不完的话。 “以前,肉兔都是散养的,集中养殖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增加收益。”自幼就喜欢饲养动物的付红伟,瞅准了兔子繁殖能力强、养殖周期短、产业见效快、市场好的特点,也希望用自己的爱好实现更多的价值。 2019年10月,付红伟投入500多万元建设现代化、规模化养殖场,成了村民眼中的“兔子哥”。 “目前,养殖场占地75亩,有兔舍13栋、种兔6000只,年出栏量达40万只,按照现在每斤11元的市场价,收益可观。”付红伟说,现代化养殖场建成后,已发展为集肉兔养殖与销售、种兔生产与经营、饲料生产与销售,及技术服务提供为一体的综合性农牧企业,产值在500万元左右,常年固定用工20多人,带动周边地区群众务工致富。 在兔舍,身着工作服的饲养员周小香正干得起劲。“以前就靠种地和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自从这个基地建起来后,我就来这里工作,每天工作时间外还能照顾孩子,每个月还有3000多元的固定收入。”周小香满意地说,村民们不仅可以在家门口的养殖场就业,还可以领取兔苗代养,在养兔产业的带动下,很多村民都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在“兔子哥”付红伟的带动下,小小的兔子养殖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主打产业。据了解,2022年,养殖场每月兔子的销售量大约有15000只,全年帮助村民代销肉兔约10000只,还远销至四川、重庆、广东等地。 规模化养殖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更让付红伟尝到了科学养殖带来的甜头。走进养殖场内,环境控制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生物肥发酵池无不让人耳目一新。 “兔粪含有丰富的氮、磷、钾,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是用作有机肥料的优质选择。但过去兔粪处理一直是肉兔养殖的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付红伟成立了西安三民农业循环发展有限公司,建起50亩的蔬菜大棚基地,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综合项目,将兔粪集中收集,进行无害化加工处理,为蔬菜等种植业发展提供有机肥料。 “芥蓝苗每斤8元、冰草每斤6.5元……现在养殖场不仅肉兔供不应求,蔬菜基地也因为施用兔粪有机肥,生产的优质蔬菜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付红伟介绍,养殖场每天产生的兔粪“原材料”除了供蔬菜基地发酵使用,多余的还由有机肥厂上门收购,每天额外增加了1000多元的收入。兔粪变废为宝,实现了兔粪的资源化和减量化,也作为天然有机肥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质量保障。 “我们的农业目标就是探索走出一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拉长产业链条,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谈及未来,付红伟还有很多宏伟梦想,今年8月将完成养殖场二期建设,并尝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畜牧+旅游”新业态,将兔子养殖拓展至旅游、研学,让乡村振兴“畜”势勃发、“兔”飞猛进。(光明日报)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大发平台地图 |